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 名师风采 正文

名师风采

沈学利

时间:2019-06-17 点击数:

                                        

    沈学利、硕士研究生、教授

    主讲课程情况: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手段开发、应用情况:

    沈学利教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计算机技术现状,亲自精心制作了课件,课件里面渗透着他的实际教学、研究工作的收获和体会。制作的课件发布在学校的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使用。

    沈学利教授主讲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讲授是PPT+板书,以PPT为主,以板书为辅,而且板书保持有一定的量。在制作PPT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使用动画、颜色、对象、字体、字号等,在需要的时候,甚至将一个个字符做成一个对象,力争反应思维和算法处理的过程,不仅利于学生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讲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讲授是PPT+板书+仿真软件,以PPT为主,以板书、Packer Tracer网络仿真软件为辅,在讲网络课程的一些内容时及时,在PC机上仿真验证,相当于把实验室搬到课堂,较好效果。比如:模拟路由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的配置操作;设计一种实验环境,展示数据传输过程,捕获相应的数据包进行分析等。通过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分管教学期间,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鼓励、培养年轻教师潜心于教育教学。比如:创造条件鼓励年轻教师耿涛带领学生,研发实验设备,大胆创新改革。通过几年时间研发及不断完善,耿涛老师的团队成功研发了DC8210光纤通信综合实验箱、成功研发了DC8211通信原理实验箱、成功研发了DC8211数字电路综合实验箱、成功研发了DC8213光纤通信原理设计实验箱,在实践教学环境中高效利用。耿涛老师并与2018年评选为教学类的副教授。

    教学内容更新及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1) 教育教学基本理念

    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影响着教学内容,沈学利教授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理性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未知的意识,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倡导和执行“从人才培养的高度上,面向实际和未来,摆脱自身束缚、专业束缚、条件束缚,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持度”;在课程教学上,倡导和践行“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的束缚,以知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实现的忠实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学团队从2013年开始探索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人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倡导按照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架系列课程,并构建课程体系的可视化描述(拓扑图、框架表),检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彰显课程体系结构内涵,促进教师对课程体系的把握,从而把握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理性实践,以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用智慧的脑,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开创一个新世界。这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得到不断推进,不断实践。追求“教”与“学”双方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以“学”的效果为落脚点,积极实践并倡导将教学目标从“教师教了什么”提升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会做什么”,以此导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2) 三项核心内容解决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IT 人才

    其一:规划校企协同育人方案。在满足专业要求的符合度为原则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IT 人才为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顶层设计,设计面向计算机专业认证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其二:校企生三方联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在教学活动之中,确立以“面向行业,需求导向;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IT 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把企业的创新思维、创新动能及创新创业经验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

    其三:确立分段渐进式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实际专业能力水平,在不同学期分阶段的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的IT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实施“教与学模式改革课程→校内工程实训→创新创业大赛→校外企业真实问题”分段渐进式培养模式。

    (3) 三种形式支撑协同培养

    其一:以面向计算机专业认证体系解决IT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为载体协同培养。自2013 年与千锋科技公司开展校企合作,2014年又与蓝鸥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基地开展为期10 周以上的“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真刀真枪”项目训练。

    其二:以校内为主,多形式协同培养。先后多次派出青年教师赴企业参与项目研发与讨论,每年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学生举办最新前沿技术讲座,聘请企业资深项目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强化学生的工程基础和动手能力等。截至2017 年8 月,仅蓝鸥科技参与校内实践各环节涉及学生达500 余人,赴蓝鸥科技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累计达200 余人。

    其三:以竞赛为动力,激发学生热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达到“以赛促学”目的。2012 年以来,教学团队共获得各项奖励百余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沈学利教授自2003年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在2008年学校提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意见》之际,开始从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研究培养应用创新型IT人才。2012年依托辽宁省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创业IT人才培养。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确立了“以面向计算机专业认证体系解决IT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为载体,校企协同贯穿培养全过程”的校企生三方联动分段渐进式培养创新创业IT人才模式。该模式以“IT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工作性实践和创新性训练”为核心,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不同阶段的能力水平采用“教与学模式改革课程→校内工程实训→创新创业大赛→校外企业真实问题”的分段渐进式教学培养体系为路线,以“基于行为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保障。该模式通过规划校企协同育人方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理念、确立分段渐进式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来实现。多年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的辽宁省质量工程项目《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紧密结合企业自身快速发展及辽宁地区IT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满足辽宁地区IT企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规模化、高质量需求为目标,创新,加大工程实践教育力度,建设与企业合作的生产性工程实训室,共建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主持的辽宁省教改项目《回归工程实践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双赢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主要研究了高校和企业之间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协调、互动和双赢的协同培养模式。项目重点分析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得出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师们的专业知识需要要与时俱进,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才能更新以往的学术思想和方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方面人才能力的提高需要人才亲身投入社会,接受实际的锻炼;项目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投身于社会,磨练自我的良好机会。可以消除企业人才储备危机,而且同时解决了就业与求才的两难困境。

上一篇:冯东梅
下一篇:孙方红